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建立你的團隊其實很簡單

近期看了“寫封與工作無關的信,給部屬”此書。

  還記得年初,我於工作上陷入了瓶頸,我的夥伴們也都感受到了我的煩悶,而我自己也知道影響了他們,因此便寫了一封信給他們每位,感謝他們的協助與體諒,並承諾會儘快調整自己以恢復往日的活力。誰知不久後便收到了他們一起做的A4海報,提醒我,再大的困難都有他們挺我,說真的當下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規範、流程是死的,﷽﷽﷽﷽﷽﷽﷽﷽﷽﷽單,但﷽﷽﷽﷽﷽我更看重各項事情的細節,而人是活的,明文規定雖簡單,確少了一點溫暖。事情的確要顧,但我卻認為主管的重心應該在人身上,而非事情。我喜歡多認識我的夥伴,尤其是他們於工作外的事情。

認識了他們所喜愛的事物,也讓我們多了份連結。

  例如我有一位夥伴很喜歡與公益有關的事情,每次看到她提到公益活動時的眼神,我就覺得很幸福,從她眼裡我看到了熱情。從此我請她負責籌備內部的公益活動,帶我們的伙伴一起去分享幸福,也許這和工作無直接關聯,但卻因此讓她和我的工作都變得更具意義了。

  另一位夥伴則是很有美術天份但卻壓根沒有美術底子。在大家都不看好她於訓練方面的能力時,我請她負責訓練的所有行銷海報、影片和線上教學中心規劃,結果卻出乎意料的棒,有時我都懷疑她是不是騙我說沒學過。這也是我再試著多去認識她的天份後才有的結果。

  每天我在早晨的Briefing時除了工作外,一定會在分享些自己的近期所學,也許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只是一個想法。我希望教會我的夥伴去思考、分享和說故事。我認為,當我們在分享工作中的事情時,我們總會自身事外般的闡述,但當我們在分享自己的事情時,則能更暢所欲言。藉由從我開始的分享,我也啟發了身旁伙伴的分享,而這樣的分享時間則讓我們一起成長和瞭解對方。

  許多人都說我的部屬太有個性,但我卻認為敢真實表達自己意見的人,才有真感情。我敢說,我的夥伴對我是最敢有話直說的,因此我們的團隊才能不斷突破,屢創佳績,也讓我們能互相理解、體諒與扶持。


  我認為要有感動人心的結果,必須先從感動伙伴開始,更加認識他們,才會有機會感動他們。團隊建立不需要走出戶外,不需要請老師,不需要做活動,其實可以從“你”開始。

Tuesday, October 22, 2013

價值還是價格?

“讓你的孩子學習如何快樂,而不是如何富有;這樣等他長大了,他會知道東西的價,而不是價格。”

"Don't educate your children to be rich; educate them to be happy. So when they grow up, they'll know the value of things, not the price."

  這是來自電影“巧克力冒險工廠”裡的一句台詞,雖然此電影不管是內容或是上述台詞似乎都著眼於親子關係,但其中我卻看到了團隊管理。

  我的年紀其實並不算大,卻因身為主管,所以在許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把夥伴們當作弟弟、妹妹看待,也莫名的有一種兄代父職的責任感,希望能協助他們找到一個完整的未來,所以看到了這句話便特別有感觸。

  有在follow我的文章的讀者應該不難發現,我非常看重並提倡“幸福”與“快樂”,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多以此核心價值面對主管、同儕、員工及顧客。我要求我的成員追求這兩項人生終極目標,我鼓勵他們找尋志業及價值,我希望他們生活而非生存,我甚至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其他工作別止步不前。其實,酒店服務業的薪資本就偏低,若無法找到熱情何以堅持到底,不斷創造感動的回憶,並成就非凡。能在工作中找到快樂自然就有了熱情。


  在幸福國度不丹總理吉美廷禮所著之“幸福是什麼?”一書中,於幸福的員工一章節,他提到“幸福是一種心境,而一個幸福的員工會是一個多產的員工。當這名員工置身於那樣的精神狀態下,並且瞭解到這是源自於他的工作表現和所屬的組織,那他就能從自己的工作中看到價值和意義”。他書中所提及的理念恰巧呼應了來自“巧克力冒險工廠”的這句台詞,我們應該設法協助身旁的人在工作中找到快樂,而非期望以薪資福利來換取其付出,當工作中有了快樂,薪資就成了工作的副產品,而工作也將不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份、人生價值的體現和幸福的泉源。

你也可以成為別人的生命中的貴人!

Monday, October 14, 2013

20歲的你,要好好把握現在


"Forget about having an identity crisis and get some identity capital. … Do something that adds value to who you are. Do something that's an investment in who you might want to be next. " - Meg Jay

  在去年邁入了不惑之年,身邊的朋友、伙伴也悄悄的快跟上我的腳步。每每看到公司裡的實習生,就忍不住想提醒他們要加油,要努力的追逐自己的夢想。

我以為2030歲之間的10年是人生中最珍貴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我們終於從學校畢業,開始一個不同的人生。我們開始面對經濟壓力、真實社會、工作等,為了我們自己的獨立宣言所需付的責任。我們開始計劃未來,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進一步的規劃,開始學著透過付出得到想要的人生。

  我在面試時,最愛問的就是;“為什麼選擇此行業?”,而且總是會不斷追問,為的就是希望能聽見真實的回覆。但現在的求職者往往都已經被塑形了,都不敢說實話,回應不外乎是;“喜歡服務人的感覺”、“看到別人開心自己就很開心”、“享受人與人的相處等”,但真實加入服務業後,卻又是另一回事。

  有一回,一位面試者說自己喜歡下廚,只要看到人家享用自己所烹飪的美食,自己就會很開心。我針對回覆繼續追問,他卻回答不出自己的拿手菜為何、平均花多少時間幫家人準備餐點與廚房打工經驗等提問。這都證明了他的回覆不過是“官方”說法。

  其實,面試者可以騙面試官,卻騙不了自己。加入服務業到底為了什麼,大多數求職者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應該說,整體就業市場上,大多數的求職者都不知道自己為何要應徵那份工作。他們只看到了公司的名字、職位、職務、福利等資訊,便做下決定。

  也有身邊的年輕伙伴跟我說,反正只是第一份工作,所以沒差,他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運用,殊不知時間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尤其是這2030歲之間的黃金期。

  心理學博士,Meg Jay,曾分享過她就這段黃金期的研究,她提到以下3點;
  •    人生中80%最重要的時刻多發生在35歲前,以平均高達8個會影響你一生的決定起源於30歲以前。 

  •        職涯的前十年決定了日後薪資的結果。

  •   人的大腦主開關在20歲左右會再次啓動為邁入成年作調整,這段期間也能視為你人生最後的一次Reboot,你的人格特質在20歲時改變的最多、最快。 

  別以為自己還年輕,還有大把青春可以浪費,當你一轉眼才發現自己已經快邁入30,卻仍舊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時,那時你才會開始緊張,也才會開始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地利用這美好的黃金期。這個,你還能犯錯,別人也會原諒你的時光,這個,你還敢追求夢想的時刻,這個,你還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時候。

Sunday, October 6, 2013

Work-Life Balance ?

  其實早就拜讀過了Nigel Marsh的著作了,也從他的文筆中學習了許多,但仍不及於TED上直接觀賞他的演說。

How to make work-life balance?

  這大概是現代人都想要找到答案的一個看似無解的提問。但Nigel Marsh卻在短短的10分鐘內點出了我們的通病。

   他的第一和第二個觀點都算是認清現實。這不是簡單的接受眼前的狀況,而是確認自己的立場和責任。早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便說了“Work-Life Balance”不只是簡單的時間分配,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你所擁有的時間。幸福論的導師Tal Ben-Shahar 也總在提醒我們“No one is going to help”,要達到平衡全掌握在我們的選擇。你要的是如Nigel Marsh所說的賺大量的錢、買不是真的需要的東西或討好那些其實不重要的人,又或是過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生。每個選擇都有利有弊,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一切都得靠自己抉擇,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義務。

認識自己要的生活和做出自己的決定便是這第一和第二觀點所要達到的目標。

  第三點是設定一個有效衡量平衡的框架。同樣的理論在Tony Robin所著的 Awaken the Giant within一書中的設定目標章節中也有提到。許多時候,我們只記得擬訂目標,卻從未為設立一個能有效衡量其結果的目標,因此導致好似永遠無法達成結果。

  所有的目標都應該有一套衡量標準,這標準不只是讓我們更輕易的看到自己的進度,更重要的是檢測目標設立的正確性。這也與訓練時常用的SMART Goal理論相互應,這理論中的A便是“Achievable”,設立一個無法達成的目標遠比不設立目標還要糟糕。有一套衡量標準便可預防我們陷入達不到目標的窘境。(切記,這不是要我們設立一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而是一個有難度卻是有機會達到的方向)

  第四點則是做出平衡的改變。“Work-Life Balance”要的是全面性的平衡,絕不是單一範圍的平衡,它不是安排運動、親子時間或與朋友用餐,那麼直接、絕對的解答,而是要顧及到每個面向。這就好似正面心理學中所提的,看到完整的景色般的形容,我們需要提升的不只是所做事情的當下,更重要的是做這些事情的心情、心態及事後的體會。

  這好比,許多人認為運動能夠排解壓力,也有許多醫學證明應證此說法,但如果只是想透過運動的行為來改善壓力問題,那成效必定有限。我們需要對運動這件事保持正確、良好的態度及心情,我們需要確認這行為是“自己”想要做的,並在運動後觀察此改變所帶來的效應,因而能夠見證自己的進步。唯此,運動才會真的幫助我們有效改善壓力問題,也才能協助我們放鬆身體和心理。如果強逼自己運動,必然不長久更不會給予它時間去發揮效用,那運動當然也就幫不到自己了。


  其實Nigel Marsh的演說中最震撼我的是他的結尾,“成功不只是一個簡化了的概念,即成功只是追求人死的時候,要有更多的錢,而是去思考一個更有深度和多面性的定義,關於活得好的生命應該如何”,由於媒體的運作手法,人們似乎對成功有了一個質量化的定義,“錢”,卻忽略了一切的開始都是為了“快樂”、“幸福”和“生活”。“生存”是為了“生活”,這絕對是一個值得宣揚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