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2, 2014

開放外國人才,台灣人才問題有解?

  過年前,有機會在電視新聞中聽到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針對台灣人才問題提出其見解。他於訪談中提到台灣的企業需要更多富創意的人才及器大識廣領導人才,並建議和鼓勵政府開放外國人才入台,以填補企業人才缺口。

  我完全同意張忠謀先生的觀點,台灣的確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我們的教育也該開始擺脫考試、名校、學位的枷鎖,讓不同的人才得以發光。但在此同時,我也不得不將部分責任歸咎回企業本身。

  台灣有非常多的人才,並且需要一個適切的舞台來發揮,但台灣卻沒有提供這樣的環境,其中也更有許多由國外引進的專業人才,同樣也碰到此窘境 。如各大媒體所報,大部份的企業主都知道需要人才,但卻鮮少珍惜他們,企業大多相信「下個會更好」的理論,而當有如此的想法時,便不可能真正珍惜身邊的人才了。

  舉一個例子:某企業主,跨海邀約資深的管理人才,加入團隊擔任極為重要的經理人職位。面試時兩方探討了策略管理與想法願景,其中更包含達成現階段目標所需之人力支援與財力投資。然而這一切的溝通與共識,都在此經理人正是加入團隊後變了調。原先答應的人力支援全部都沒兌現,更別提財力資源,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卻仍要求他需達成原定目標並承擔一切責任。想當然,此人當然在不久後便離開了。在他離開後,企業主則是抱怨他的能力不足、效率欠佳。

  類似上述這樣的例子,可能你或周遭的人都遇過, 若此經理人並非名過於實,那麼業主是否應該反省,當初所開下的空頭支票所造成的不當期望。 這是典型的「企業要人才,卻不給舞台資源」的情況。

  另外,企業主需要認識,所請到的是「人才」,而非「全才」。好的公司需要的是打造一個由很多不同領域的人才組成的團隊,而非一位專才。 但許多企業卻有這樣的繆思,聘用一位優秀的高階經理人,卻不給他一個適切的團隊,最終只好看著人離開,將錯誤指向此人才,卻全然不見自我省思。

  論語中,子貢分享著他的論點:「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一樣。他犯的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也都將仰望著他。」

  多數我們的企業主不是找不到人才,而是臭名遠揚,讓人才們都近而遠之。就連聖經也提醒我們:「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我們的企業主可否成為這有智慧的人,端看他們是否能如張忠謀先生所提的器大識廣。

  子曰:「可以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失。」論語中孔老夫子說:可以和他談論,卻不和他談,就是錯失人才;不可與之談論的人,卻和他談,就是說錯話。有智慧的人,既不會錯失人才,也不會說錯話。

  這話用來提醒當今企業主則最為恰當,應多聽聽與自己有不同見解的人之說話,少聽那些阿諛諂媚的奉承話。一個成功的企業主會了解到自己要的是「人才」,絕非「奴才」,此道理大家都懂,卻顯少能做到,故留不住人才。


  台灣人才濟擠,許多國家都選擇來台徵才。千里馬還需伯樂,比起千里馬,台灣更缺乏的是伯樂。開放人才固然對市場有幫助,但我們的企業主也需再自我教育,以提供一個適切的舞台,不然我們接下來就只是成了一個亞洲的人才轉運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