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7, 2013

正面思考 vs. 正面心理學

  許多人都有一個誤會,以為正面思考就是正面心理學。然而其實正面思考的確與正面心理學有關,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非相同的概念。

  正面思考最有名的一道提問,莫過於你看到半杯水的杯子而你認為它是ㄧ半滿的還是會說它是一半空的。正面思考在教我們換個方式看世界,教我們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人的大腦本身就容易注意到我們所認定的不正常事件,也因此我們很容易看到負面的狀況,因為不正常在我們的腦中多被認定為“負面”資訊。然而正面思考要我們學會的便是透過各種方式來提醒自己以不同的面向帶出不同的思維模式,以此建立一個較樂觀的生活方式。

  正面心理學的確也要求我們以不一樣的方式回應身邊的環境與事件,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正面心理學是在研究成功的人如何得以成功後所總結的心理科學,它將所得之結果轉換成一系列可學習的主題,以協助大家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其主題囊跨了目標設定、社交行為的建構、找尋典範、平衡的生活與正面思考等。

  簡單說正面心理學推廣的是看到生活的總體,而正面思考則是看到正向的那一面,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個簡單的說明,讓大家知道這兩個主題的不同之處,雖說兩種學習都是為了讓我們有更豐富精彩的人生旅途。



Tuesday, July 16, 2013

幸福企業 - 要成功,就別急著找工作


  最近,我的伙伴問我;如果TED邀請我去演講分享,我會選什麼主題?

  我不能說“幸福”或“正面心理學”,因為TED就是我在學習這兩個主題的良師。

  那我該分享什麼好呢?當時我的腦海中浮出了我於企業內所提出的“幸福企業”目標,所以我就回覆了“對我而言何謂幸福企業?”。

  在還沒接到TED的邀請前,我決定先在自己的部落格先分享我所謂的“幸福企業”。

  “幸福企業”,一個越發常見的名詞,越來越多公司都希望建立“幸福企業”,越來越多企業都將此名詞與自己結合以利招募。但到底什麼是“幸福企業”卻沒有一個標準。

  2013年勞工節,台灣的全國工業總會與六大工商團體簽訂“幸福企業”宣言,其內容包含;重視勞工安全、創造就業機會、優先僱用本地勞工、重視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建立彈性工時、休假制度等。

  其中,台灣2012十大幸福企業第二名的王品也分享其企業的幸福文化來自財務公開、300學分制、鼓勵員工持續進修等努力。

  但以上真的就是幸福企業的定義嗎?

  2013Cheers雜誌4月號說到有在台灣65.7%上班族一天抱怨15次,又對比分享到瑞士有51.6%的年輕人正在做自己夢想的工作,這樣的對比也許是個提醒,也許我們為“幸福企業”所下的定義是錯誤的。

  美國知名作家Simon Sinek 所發表的黃金圈(Golden Circle)分享了該如何運用“價值”鼓勵他人。他說明了成功的人都是先有一個要達到的目標,才決定該如何行動,也就是先知道自己行動的原因(Why)。

  然而,大多學生畢業後只想著要找到工作,卻忘了自己想達到什麼目標。廣告系畢業就是做公關或廣告、行銷等,餐飲就是服務業,商學院就是管理,似乎大家都被制約了。而每間企業在徵才時,也不斷的以高薪、福利、假期等實質利益為誘因,卻忘了真正需要的是有熱情和擁有與企業理念一樣想法的人才。

  我所以為的幸福企業無關薪水、工時、本地或外地、訓練等實際的利益,而是幫同仁找到他們的“WHY”。透過公司的力量協助同仁達到他的目標,為此同仁會更自發性地參與學習、不介意的加長時間工作、提供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公司的工作與環境。這個感激便會在同仁內心裡造就“幸福”感。

  Plan Do See,一個我所接觸過的日本服務業業主,他們被即將畢業與現任就職的同仁分別評為Top10最想要加入的企業與最佳工作環境。在與他們的面談中,分享了其公司文化,那就是設法使員工享受工作。

  他們於面試過程中瞭解面試者對未來的規劃,並將此設定為在職目標,協助他於工作期間完成,並以畢業代替跳槽。他們一再重聲,Plan Do See只需要是員工職涯的一個環節,如果能因為企業的培養與資源讓同仁完成夢想與目標那便是對雙方最好的結局。

  這恰巧與大多企業相反,我們不斷要求員工要有熱情卻不認識他們的熱情,更希望他們能奉獻一輩子的青春與能量,許多人更單純的相信同仁要的是更多的利益,要的只是薪水、分紅、外派、培訓、休假等,但卻忽略了“幸福”來自於內在而非外在。

  對我來說,真正的“幸福企業”來自於協助同仁設立價值,將每位員工當作單一個體來激發與培養,讓他們在企業內有所成就,在一個公平的環境給他們發揮的空間,以一個扁平的組織讓大家互相學習並建立良好關係。更重要的是鼓勵員工朝夢想前進,甚至成為那個前進的動力。

  有人會說,這是一個理想,這很難,更有人會說這是我的幻想,但成功的人往往就是那些知道不可能卻還努力試試的人,而放棄的永遠是自己的決定。

  “幸福企業”絕不是一個口號,絕不是一昧增加員工福利,而是真正的認識員工並鼓勵他的價值。

  讓我們一起改變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創造真的能讓員工幸福的“幸福企業”。

Sunday, July 7, 2013

飯店服務業同仁要的不是快樂?

  在花了10年的時間收集數據,並試圖找出各項情緒指標與員工忠誠度的關聯後,Todor Tzolov20136月發表了其研究結果,“飯店服務業同仁要的不是快樂”。研究結果中顯示出,對員工忠誠度最有影響力的情緒指標是“Powerful”,其次為AppreciatedProudImportant,而快樂“Happy”則落在第七位。他的結論猶如所發表的文章標題,企業不應持續追求員工的快樂感,而是該思考如何將權力下放,或賦予員工做決策的機會。

  我不否認,權力能讓人產生自信,並能更進一步的自我實現,然而在Todor Tzolov的研究中卻忽略了“快樂”的定義,快樂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情緒,它是透過各個不同面向的情緒所產生之總和,其包含了於此研究中排名於前的各項情緒,如PowerfulAppreciatedProudImportant等。

  我以為企業應該持續追求員工的快樂感,但卻不該專注發展在那些看似能使員工快樂的副產品,如休息室、遊戲間、特殊假期或薪資等。企業應該致力於充分發展員工的天賦,協助員工成長並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薪資福利絕對是員工找尋工作時的指標之一,但絕不是唯一指標。根據Service Quality Measurement Group於2003年做的研究,在員工心中對薪資的重要度竟還落在訓練之後。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實質的物質回饋並不會是提升員工忠誠的最佳答案。

  如今的求職者真正想追求的是與自己理念一致的企業,然而大多的企業主卻少有用心經營文化與理念這兩項無法直接創造利潤的元素,而導致老是將徵才問題指向薪資,進而認定現今求職者的好高騖遠。

  要建立企業文化與理念,企業須先有願景,此願景不該是單純的利潤與市佔率,而是更深遠的影響。現今的求職者想找的是一個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的業主,而不是單純的盈利單位。也因為總是找不到,所以也造就了現在人人都想創業之風氣。

  其實,不止現今的求職者,一直一來人們都希望協助一個偉大的夢想實踐。從三國時期,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主公利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自己的理念得以吸引人才。各個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動,也都是透過理念的傳達而讓人奮不顧身地參與。

美國民權運動之先驅,馬丁・路德・金,之所能在那個通訊資源不佳的年代,仍舊吸引了大批群眾參與他的演說,都起源於他的偉大願景,與此願景所生之共鳴。


  當許多企業主在抱怨員工沒有忠誠度前,應該先問問自己是否有值得員工追隨的理念、願景,是否有建構一個帶給員工快樂感的環境,這裡面當然包含了“授權”,但絕不止於此。飯店服務業的同仁要的不是直接的“快樂”,而是那些產生“快樂”的元素。

  Certainty(有掌握)能給予人快樂,瞭解與認識公司願景幫助同仁找到方向提供了工作上的Certainty 。在有了方向後才能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進展(Progress),而只要有Progress,即便還沒達成目標,也能讓人感受滿足,也就能產生快樂感。

  這絕不只是針對飯店服務人員,而是每個人。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願景與所需展現的價值觀,才能有效地滿足人生。

Sunday, June 30, 2013

同工不同酬?小心後果!

  在之前的“完美並不美”一文中,我提到了企業對挖角而來的經理人和內部培訓出之經理人多有薪資不同之對待,有強調這會造成對立或不滿。這次,我就借用一部短短的實驗記錄來證明此理。

  影片中,實驗人員將給予兩隻猴子同樣的任務,但不同的獎賞,一個給小黃瓜,另一個則是給予較高之獎勵,葡萄。大家可以看看,猴子的反應,在想想我之前所說的是否有道理。


Wednesday, June 26, 2013

領導的重要特質 - 言行一致


  前一陣子去參加了一個人才培育的研討會,聽了許多不同產業的人資同仁分享自己的經驗。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卻的不是大家的培育經驗,而是大家對於資深主管的一致評價;“言行不一”。

  每位經理人的責任絕對是為公司創造更高的營收,但如果老是在員工面前談“錢”,那就絕對不可能啓發員工的好表現。同時,為了吸引人才,經理人也會分享一些自己與公司的願景。

但這絕不能是“場面話”。

  前克萊斯勒總裁,Lee Lacocca,在他的領導人的九個C的理論中,便提到品格(Character)的重要性。有品格的領導懂得是非之別,而也因其品格使同仁產生信任。

“言行不一”,不只會讓員工找不到方向,還會降低團隊向心力,以至讓同仁對企業失望。

  所有的優秀的領導人應該要有自我省思(Self-Awareness)的能力,應常常反省自己是否成為一個好的模範,並給予員工一個正確的訊息。

  前一陣子,當經濟狀況不佳時,許多的企業主都對員工喊話,希望能夠共體時艱,然而員工看到的則是,這些業主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這一切,都使得員工的心情低落,並造成對立,也是因為如此才有後來的“霸佔華爾街”活動。

  我之前就說過了,如果企業主能主動願意與員工分享其收獲,那要取得員工的支持與忠誠就易如反掌。當業主正準備著要再買一台新車前,真的應該多問問自己,是否需要如此揮霍,是否有更好使用這筆經費的方式,是否可以利用此經費鼓勵努力上進的員工。此經費不見得需要直接支付給員工,但卻可以投資在同仁的成長上。其實,多數廣獲求職者好評的公司,都不是薪資福利最優渥的,然而卻是不斷投資在同仁身上的。

  “自始自終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員工是成功的關鍵”- IBM創辦人托馬斯・華生

  要僱員真心的為公司著想,公司得先學會為員工著想,而要經營管理者願意為員工著想,這一切都得起始於業主。賺錢固然重要,但別忘了古語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深為業主的你想要留下什麼名以為你的子孫加分,來為你的企業未來設立根基,都來於你的一念之間。

認清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別讓工作成為你的全部。

別讓你的孩子等待你的參與。

別讓自己有機會後悔⋯⋯

一個小男孩跑進父親的房間,父親正在工作。
「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小男孩問,父親說你問吧。那小男孩就問了:「爸爸你一個小時賺多少錢?」

爸爸說:「你不用管這個,你問這幹嘛?」

小男孩說:「我想知道嘛,可以跟我說你一個小時賺多少錢嗎?」

爸爸沒好氣的說:「我一個小時賺一千塊,快去睡覺吧。」

小男孩停了一下,把頭低下去又抬起來,開口說:「那…我可以借500塊嗎…」

這個父親氣到大叫起來,「如果你問我這些問題只是為了要去買一個愚蠢的玩偶還是有的沒的,你最好回你的房間去反省自己有多麼自私!我每天辛苦工作不是為了讓你拿去亂花掉!」


小男孩不敢說話,回房把門關上了,留在原地的父親仍然氣憤難平,一直想著兒子的問題,「…他怎麼敢為了要錢問我這些問題!?」

…一個小時過去了,父親的情緒已經平靜下來,這時他想到,「會不會兒子有甚麼他真的很想要的東西阿,畢竟他很少跟我要過錢…」男人起身,走進兒子的房間,

「兒子你睡了嗎?」父親問

「爸爸我醒著。」小男孩回答

「我一直在想,剛才爸爸對你太嚴厲了,」父親說,「今天上班特別辛苦,我無意間把壓力發洩在你頭上… …這裡是你要的500塊錢。」

小男孩馬上高興到跳起來,「噢!謝謝爸爸!」接著他從枕頭下抽出幾張皺巴巴的鈔票,這個父親看到兒子已經有的「存款」,心裡又惱火起來。小男孩小心翼翼的數好了鈔票,抬頭望著父親,


「你已經有錢了,為什麼還要跟爸爸要?」父親問。

「因為之前不夠多,但是現在夠了,」小男孩回答,「爸爸,我已經有了1000塊,我可以跟你買一小時的時間嗎?請你明天早點回家,我想要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親聽完,久久說不出話來…。

Tuesday, June 18, 2013

<課堂前言> 平衡的人生

  6/18,我很榮幸的參加了哈佛幸福學名師,Mr. Tal Ben-Shahar 在台灣的公開講座,從新(心)的再次感受他對正面心理學的分享與熱情,也提醒自己要繼續堅持所相信的啓發之路,這也對我接下來的幸福論第二講賦予了更大的使命。

  “平衡的人生”是現代人不斷再追求的目標,但大家似乎都只把注意力放在時間的分配上,彷彿只要時間分配好了便能達到平衡。然而,我卻認為這只是在為我們的種種選擇作藉口,以方便我們把罪過怪到工作、公司或老闆身上。

  其實,平衡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更好的時間安排,而是心態的轉換。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成為菁英,要能夠獨立,因此,在學校裡我們與同學競爭,在公司中我們與同儕比較,我們總是好強鬥狠,總是表現出最優秀、最強壯的一面。我們不間斷地把自己膨脹,彷彿世界沒有了我們就無法運轉似的。我們把自己看成公司不可或缺的的角色,也犧牲了自己苦心想要追求的人生。一味相信成功就會幸福,卻對成功的定義一無所知。結果,我們就這麼不斷努力追求著不確定的目標...

  就算是橡皮筋也會有彈性疲乏的一天,更何況是人?

  不斷的累積給自己的要求與壓力,又怎麼會有平衡?

  正面心理學,要分享的絕不是達到快樂的簡單步驟,更不是讓人不再感到負面情緒,而是讓我們能看到人生中更全面的景色。我們需要追尋的是心態與心情的平衡,我們要懂得為自己負責,尤其是我們的幸福。

  Tal Ben-Shahar在新書 “Choose the Life You Want” 說到:要追求更好的人生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受選擇的權利,只有在我們懂得並願意為自己負責後,我們才有機會找到幸福。

  我們總有機會犯錯,但那又如何?

  我們需要認可自己只是 “人” 的這個事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的失誤,只有我們把自己當 “人” 時,我們才會開始懂得 “生活”,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平衡與幸福。

  在分享了幸福論第一堂課後,有參與者建議我改一下課程名稱,因為 “幸福論” 這類自我心靈成長課程往往會給想報名的人不同的觀念,會讓人以為來參加了就間接證明了自己的不快樂,甚至還會讓其他知道的人以為自己需要心理輔導等治療。

  不過我抱持另外的想法,即使在哈佛,超過1/3的正面心理學學生都於現實生活中面臨相當的心理障礙,也因此選修了此課程。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問題,才有辦法進一步的改變自己。

  真正的勇敢從來就不是完美無缺,而是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

  正面心理學本非單純的心靈成長課程,它是一堂 "人生管理學" ,它不僅能協助我們瞭解如何達到個人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如何達到群體的幸福,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如此積極推廣此主題。

  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經驗讓參與者認識它的幫助,進而在生命中作出不同的決定以達到不同的結果。

  我們不需要完美,因為人生本就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完整,讓我們於7/14 一起看到人生中更完整的風景。(報名請洽學堂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