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林書豪轉隊加入了休士頓火箭。其後,林來瘋不再,接踵而來的便是批評。有人說他“沒球技”、 “為錢轉隊”、“曇花一現”等。但我卻看到了這位哈佛小子的大智慧。
在2013年2月的EMBA雜誌裡,分享了順利升遷的兩個階段;“做” 和 “想”。然而透過觀察林書豪,我們便可發現這理論完全正確,而他正在實踐它。
第一個階段“做”,便是把握機會展現自己,讓自己被發現,進而產生價值。在林來瘋前,林書豪默默無聞,甚至連球都沒得打。在紐約尼克隊已無技可施時,他得到了難得的機會,也讓他做到“一舉成名天下知”。他從後補打成了先發。他從無人防守打到被人惡意犯規。他將這個“做”表現到了極致。人人都看到了他的努力、態度、及球技。但他卻始終保持謙遜,這卻是許多球星做不到的。
NBA裡肯努力、有好態度及高超技巧的人比比皆是,他們也都如林書豪般,透過一次次機會擠身球星行列。從高中到大學聯賽,從候補到先發,多的是與林書豪同樣遭遇的球員。林書豪的獨到之處不只在於他是華人,而在於他的“做人”。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林書豪在尼克隊“蜀中無大將”時佔盡了天時,又因紐約媒體的密集性報導得了地利,而他的不貪功為他成就了人和。因為他不貪功,因此沒人跟他搶功,他的隊友卻還積極幫他建功。
這一切與職涯發展如出一徹。先要保握機會表現自己,讓自己的能力、態度和努力被看見。再來就是透過一次次的充分表現被認識,取得曝光率並獲得信任。最後便是時刻保持謙恭有禮,不貪功、不搶功。做到這些,升遷便絕非難事。
去年夏天的林書豪,透過“做”取得了價值。現在的他所專注地已非 “做”,而是“想”。升遷的第一階段,“做”,讓人晉升主管,而第二階段的“想”,便是往更高的管理職前進。
“想”,便是為大局著想,看到大方向而不是琢磨於做的精、做的好。林書豪在紐約靠著不怕死的精神,場場強攻禁區搶分,最後還因傷喊停,這都是為了體現“做”所需接受的考驗。已展現自我價值的他,現在就得 “想” 的更遠了。
到了休士頓,林書豪不再強硬取分,而是將數據指標轉為助攻。一個球隊要強,一定要大家都有表現。因此協助隊友得分,認識隊友習性便成了重點。在隊友“大鬍子”哈登,不斷衝撞對方禁區時,林書豪卻是專心的在與隊友配合。直至哈登受傷,我們才又見到林來瘋偶有的重現,但卻仍舊與之前相較保守。
一個好的主管不在於做多好,而是讓底下的人成長了多少。好的主管需要懂得授權讓員工有機會“做”。員工能多做點,主管便可少做點,主管能夠少做點,便能多“想”點。想新方法幫企業加分,想如何培育接班人,想如何影響更多人。古語說:得“道”者得天下,“道”便是民心,懂得思考如何創造他人的機會便可得“道”,這便是“想”的精髓。
此外,林書豪在休士頓要做得不再是搶分,而是確保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延續。他已透過“做”為自己取得了一只為期3年的千萬年薪合約。他了解自己體能上的不足,因而轉為傳統後衛風格。他創立了自己的基金會,積極參與公益,這都是“想”的體現。在認識自己的球員生涯時效性後所作出的決定。
林書豪的“想”不僅能成就隊友,更能延長自己在聯盟立足的時效性。我並不相信他會成為超級巨星,但他絕對有機會打到退休年齡。我只能說 “林書豪,你真不愧是哈佛畢業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