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與我的一位導師交換心得的時候,他分享了他就企業於人才招募的觀察。他說“適才而認”是多數企業的招募方向,然而在亞洲多數的“適才”則是以人員的能力平均值而定。
當這些亞洲企業使用獵頭公司的服務時,他們總期待看到那些市場上的“Big Name”,但這些人卻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而只能算是陪榜的綠葉。這些企業真正想找的候選人是一個不會讓原有同事認為是假想敵卻又能完成所托付工作的“Average
Man”。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 Shawn Anchor於TED發表演說時所提的,我們總在以平均值解答問題,殊不知平均值本非我們所期望之最終目的。
于正面心理學理中提到,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各國投入了許多的人力、物力、心力及金錢,希望能提升貧窮國家、地區人民之整體生活,而在此他們所專注的都是提升平均值。各國皆致力於提供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民一般的民生必須品,以提升其基礎人民生活,然而卻忽略了這樣的舉動並不會拉高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整體表現。
那些較富裕的國家,他們之所以能擁有較高的整體表現是多虧了一群極為成功的人們,而在這些國家中民生必須品是來自內部生產、購買及設計而非依賴外部支援。
2000年,聯合國嘗試回顧自1950年起對貧窮國家或地區所投入之各項成本之效應,而依其研究報告顯示,各國的努力所達到之成效幾乎唯0,其原因是我們都在努力讓所有人達到平均值,而非超越此數值,因此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便永久需要協助。
企業也該避免專注於其內部人員能力之平均值,企業不該害怕引進更優秀的人才既使這也許會造成原有人員的緊張感。透過引進更優秀的人才,企業才有機會提升整體表現、刺激改變,才有機會超越原有的表現。
在此透過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供大家試著思考上述的分享;
1 x 1 = 1 (當所有人都在平均值時)
1 x 1.1 = 1.1 (當企業引進了一位高於平均值人才時)
1 x 0.9 = 0.9 (當企業引進了一位低於平均值人才時)
現實生活中,以上述的隱喻其真正結果其實是;
1.1 x 1.1 = 1.21 (當引進一位高於平均值人才時會有更多高於平均值人才加入)
0.9 x 0.9 = 0.81(當所有人都只追求平均值時,會有更多低於平均值人才加入)
身為企業主的您,要的結果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