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0, 2014

創造對的環境,便有"當責"的員工

  “當責”,用英文來說可以是“Accountability”,也有人會說是“Take Ownership”,簡易的解釋就是接受責任、不推托,並全心承擔事情的執行與結果,我相信這是所有管理者都期望員工能達到的境界。

  要如何才能建立“當責”的企業文化?要如何才能讓員工擁有“當責”的心態?我們必須先認識“當責”並非一項技能,它沒有SOP或系統程序,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態度,一種願意付出更多的態度。

  我有一位夥伴,非常熱衷於公益活動,她盡力將工作結合她所熱愛的公益付出。每當部門要辦任何與員工相關的獎勵或團康活動時,她一定會主動承擔起活動規劃的工作,藉此帶入公益運動,讓同仁不僅能在活動進行中被鼓勵或覺得有趣,更能藉此分享喜悅和感動,回饋給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舉辦一場活動需要投入相當多的精力,要能在達到原始的活動目標的同時結合個人理想,需要更多的努力。我常看她為籌備活動四處聯絡欲合作的團體、協助安排活動內容、規劃設計場佈、擬定邀請函、掌控預算等,忙到不可開交,這同時還得繼續執行自己原本的工作,偶而也會聽到她的抱怨,但卻沒看過她放棄或推托任何責任。

這就是一種“當責”的表現。

  在行為心理學與神經語言科學中都說到,人的一切決策往往取決於快樂和痛苦的程度。一位希望減肥的女孩,卻無法放棄吃甜食,大多都是因為吃甜食所帶給她的快樂遠遠大於肥胖。一個老是說要運動的人,卻總是呆在電視前,也多是因為沒運動對他而言其實並不痛苦所造成。

  上述的理論跟“當責”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在看回我的夥伴的例子,讓我們先想想為什麼她會願意接受與承擔籌備活動的責任呢?

  她的決定絕大部分來自於做公益時所帶來的快樂,而且這樣的快樂遠遠大於她所延攬下的額外工作與責任所產生出的痛苦,因此她主動接受這樣的挑戰。以此為例,如果我們能讓工作在員工心目中產生意義,一個帶出快樂的意義,一個所產生的興奮感能遠遠大於執行時的痛苦的意義,便能讓員工自動自發的願意“當責”,也讓員工在執行任務時更加用心和努力。

  我剛回台灣不久,就被公司賦予一項極艱難的任務;重新規劃內部企業文化理念與其教育訓練課程。我才剛加入這個企業不到3個月,我的身旁有著與我階級相當的同事,他們至少都有快2年的經驗,我對公司的經營理念、業主的願景或管理人的想法一慨不知,但我主管的一句成了我積極面對這項挑戰的動力。

  她告訴我,公司之前聘請了一位國外的顧問,試著完成這項任務,但她失敗了,我的主管一直都不贊成將這項任務外包,但一直找不到她信任的人來嘗試完成此企劃,她認為我可以,她希望我用這個企劃證明來我的價值與能力,也順帶證明我們的部門是絕對有能力完成各種艱難任務的。就這簡單的背景設定、期望與鼓勵,換了我不眠不休、拼了命的努力,最終終於成功完成任務。

  如果當初,我的主管沒有花時間與我溝通,試著讓我發現其背後所能帶出的意義與對我個人和所在部門的好處,也許我就不會接受這挑戰,也許我就會將它推給那些比我更認識此企業的同事,那也就沒有機會與大家分享這個故事了。

  有時員工的態度只需要一句特別的話便能改變,整個公司的文化需要主管花時間用好多句不同卻又一樣帶有魔法的話語去傳播,讓整體的態度一致,讓公司與員工間的距離拉得更近,讓員工的自我實現能透過公司的資源去達到,互利互信,這時“當責”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